时间:2024-08-21 01:39来源:[db:来源]作者:[db:作者]点击:
(原标题:飞行汽车前景广阔 有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添翼”)
张锐(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继小鹏汇天在年初的全球首场科技展CES盛会上推出名为“陆地航母”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之后,上海峰飞航空旗下的“盛世龙”飞行汽车日前也成功完成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空中航线(深圳—珠海)的首飞。与此同时,吉利沃飞长空成功研发的AE200飞行汽车也在成都高新区圆满完成首飞动作,广汽的飞行汽车GOVE在广州也首次完成在城市公众复杂低空环境的飞行验证。中国飞行汽车正以“领跑”全球的姿态加速驶来,有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添翼”。
按照摩根士丹利预测,至2050年,飞行汽车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飞行汽车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飞行汽车具备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上游涉及航空铝材、镁合金及特殊玻璃等碳纤维技术集结而成的原材料市场;中游则覆盖发动机、电池以及整机制造等产业核心环节,同时链接到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以及航空培训,而且飞行汽车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应用场景十分丰富。飞行汽车横跨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与电动航空器制造三大领域,集中了新能源、自动驾驶、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
巨大的商业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力量进入飞行汽车赛道,并最终集结与分离成了三大竞争矩阵。第一大矩阵是以吉利、广汽为龙头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双方产品的首次试飞均取得成功,AE200还获得相关航空公司的100架采购订单;第二大矩阵是以小鹏汇天为代表的造车新锐,除了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去年斩获了100架订单外,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的两座载人飞行汽车“旅航者 X2”也正式拿到了中国民用航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第三大矩阵是峰飞航空、亿航智能等为代表的国内初创公司,其中“盛世龙”截至目前的采购订单数达到370架,而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EH216—S飞行汽车不仅获得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而且成型飞机已在广州和合肥两地完成商业首飞。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有超过800家企业从事飞行汽车的研发与制造,该领域内既活跃着波音、空客和贝尔等国际航空业霸主,也频现大众、丰田、现代、通用等汽车巨头的身影,谷歌、特斯拉、英特尔等科技大鳄的脚步也迈入其中。虽然论历史渊源,飞行汽车最早出现在美国,但中国厚积薄发的综合实力却完全能让自己站到领跑全球市场的头部位置。一方面,中国用了近20年时间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产业上完成了“超车”,可以为飞行汽车提供高功率密度电池、高可靠电机、高效率电控和自动驾驶技术等优势产业链支持,尤其是在电池领域,中国产品的性能、成本和协作链都处于最优与最完整级别;另一方面,中国国产大飞机的自主研发为飞行汽车提供了飞机工程设计、安全性和适航相关技术和人才储备,同时,5G、北斗通讯给安全高效、云网融合、路空一体的低空三维智慧交通管理打下了较为厚实的技术底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最大的单一市场以及全球城市之间最为密集的流动人口,宽阔的市场为飞行汽车未来大规模商业化赋予了十分充足的底气。
政策层面,中国的顶层设计对飞行汽车的方向导引愈来愈清晰,不断出台法律法规以及方案举措更具有前瞻性、系统性、连贯性与包容性。除了将北京市延庆区等全国13个地区划定为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外,湖南、四川、安徽三省的全域还被圈定为低空飞行的改革试点省份,与此同时南昌被确定为全国低空改革的试点城市。中国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首次对飞行器与汽车融合进行了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对飞行汽车提出明确时间规划:到2025年,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与试点运行;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另外,自今年1月1日起,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飞行汽车进入到法规的支持与引领跑道。
各地方政府也在紧跟飞行汽车的脚步推动着相关政策的创新与升温。深圳市除了在《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到要加快推动载人飞行汽车等低空航空器产业化发展外,今年2月1日又正式启动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飞行汽车展示出了十分明确的制度性支持维度。成都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重点培育飞行汽车、新一代无人机、空天动力、商业航天等低空经济新形态。与此同时,广州市所展开的全国服务业试点经验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不仅商务部印发的《广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低空载人飞行器试飞及组网试点,且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紧密连接。
显然,炙手可热的商业化前景,建立在相应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关联与集合推力,顶层设计与微观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供给侧市场主体创造性能量的集体迸发,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与组合,势必牵引或驱动国内飞行汽车切入快车道,但同时也应当承认,产品正式成型并不代表着一定合格合规,成功首飞并不意味着具备正式航行资格,从设计、制造到成品下线与检测,再到出厂试飞以及最终的商用,飞行汽车必须经过十分严密的政策许可与标准指引,且大规模投入商用之前还有不少的技术性掣肘,尤其是飞行汽车启动载人服务可能还有不小的距离。
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影响,同样的锂电或者氢能电池载配在地面汽车上可能续航数百公里,但安装在飞行汽车身上续航里程却只有几十分钟,而且由于需要克服自身在空中的重力,飞行汽车又不能无限制叠加电池。截至目前,飞行汽车动力方面仅可满足省内城市之间的短距需求,拉长飞行距离还需要技术上的精炼与进化;另外,飞行汽车尽管可以安装多个螺旋桨翼从而增大安全冗余,但如同直升飞机的单个桨翼飞行过程中发出巨大噪音一样,目前飞行汽车同样没有解决低空状态下对城市的噪音污染问题,尤其是飞行汽车的许多升降机坪都靠近居民生活与办公区,且数量规模相较直升机更为庞大,飞机密集度也更高,最终产生的噪音也会更大,相关阻挠与屏蔽技术的成熟还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
非技术因素方面,飞行汽车未来批量化商业运营,必然带动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激增,随之对着陆点、停靠地以及充电站等设施提出了综合性与及时性要求,而这些条件的满足又需要以城市规划的调整以及地面物理设施的位移与改建为基本前提,从论证到实施绝非一蹴而就;空域管理方面,飞行汽车的航线制定、路径规划、飞行分隔、冲突规避、空域等待以及空中执法和事故责任划分等,都需要根据情况制定一套新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而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针对飞行汽车制定清晰、统一的标准以及规章制度,无经验可循的背景下,必然拉长相关制度的落地时滞。
最后需重点强调的是,如同传统航空飞行,安全性永远是飞行汽车必须遵循的第一规则。因此,按照规定,在没有取得适航证之前,外观再漂亮、性能再优良的飞行汽车都不可以投入商用,而恰恰是在适航证的颁发上,虽然传统空中飞行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但监管部门基于飞行汽车的特殊性仍需要不断地积累完善,前后所花费的时间将持续五六年。另外,即便是飞行汽车拿到了适航证,最先也只会允许在物流配送、农药喷洒、观光旅游等场景中运行,而正式进入载人服务领域,在业内专家看来,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后。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