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0 11:10来源:[db:来源]作者:[db:作者]点击:
(原标题:天津独角兽:深之蓝要去IPO了)
从一则公告说起
投资界从证监会官网获悉,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之蓝)在天津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为上市辅导机构。这意味着,这家来自天津的企业开始冲刺IPO了。
成立于2013年,深之蓝掌门人魏建仓与天津渊源深厚。早年毕业于天津大学,魏建仓是该院校的第一届国防生,获得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后,他顺利地进入科研单位工作。但在2012年,魏建仓递交了转业报告,毅然转身创业,在天津创立了深之蓝,探测神秘的水下世界。
十年征途,深之蓝曾留给创投圈深刻印象被视为水下机器人行业的独角兽,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收获了一群投资人的拥趸。如今,深之蓝的上市辅导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天津有望迎来继唯捷创芯、凯莱英、康希诺、海光信息等又一个硬核IPO。
始于天津大学
他闯入冷门赛道,要IPO了
故事始于魏建仓心底的那份情怀。
魏建仓,80年代初生人,是天津大学第一届国防生,2004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顺利结束学业后便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十余年的军人生涯,让他敏锐地认识到军备力量的强盛对于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而海洋装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彼时,他发现相比欧美国家在水下装备上的成熟,国内几乎没有人关注水下机器人市场,有所涉及的也都是代理企业,主要部件依赖进口。“在水下无人机行业,我们缺少很多核心能力,也缺乏民营公司,需要有人出来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从部队出来,想做一件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国家安全提供核心保障能力的事。”魏建仓曾在访谈中谈及创业初衷。
2012年,魏建仓放下部队的“金饭碗”,次年从北京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深之蓝。一头扎进深海事业中,他率队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公司。
空白意味着机会,也同样意味着挑战。作为行业首家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的民营公司,起步时期的深之蓝碰过不少钉子。由于海底工作环境复杂恶劣,对设备和控制系统有着严苛的要求,加上大量的技术和装备都很缺乏,行业供应链也不成熟,种种因素下,产品价格十分高昂。
“做了才知道,没人做是因为太难了,如果当初知道这么难,可能就放弃了。”魏建仓曾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最难的是推进器的研发,核心是发动机。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出现了上千次的问题,解决了上千次的问题。沮丧经常有,但如果不咬牙突破这一点,公司必死无疑。”
从2015年上半年决定研发水下推进器,一直到2016年下半年,深之蓝团队终于取得突破,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水下推进装置,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使得水下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不再依赖于进口。
十年水下探索征途,深之蓝已经从当年那个不到10人的小团体,一路扩张至今天超400人的规模化公司,旗下设有工业、消费两大业务线,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缆控水下机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Glider)、COPEX型自动剖面浮标等产品及相关行业解决方案。
其中消费级品牌Sublue,向个人用户提供水下助推器、动力浮板、水下无人机、智能冲浪板等涉水运动智能产品,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被认为是水下装备领域的“大疆”。
近几年,深之蓝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潘家口潜水员遇难事件、普吉岛沉船事故等一系列水下救援活动中,以及神舟十三号返回落地保障任务、南水北调工程检测等项目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2年,经国家工信部评选,深之蓝获评成为国家扶持第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现在,这家水下公司终于迈出了IPO步伐,42岁的魏建仓正在迎来人生的第一个IPO。
天津一个罕见独角兽
他们都投了
十年创业,深之蓝背后有着一份长长的投资人名单。
据不完全统计,深之蓝从2013年成立开始共进行14轮融资,投资方涵盖了泰达科技、源星资本、索道资本、顺为资本、洪泰基金、尚势资本、盛景网联、鼎翔资本、山水创投、广州旅控集团、高林资本、智壶投资、滨海创投、朗玛峰创投、国投创合、民生证券、春华资本、嘉溢创投、中金等机构以及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
不过融资的开端并不容易。当时在国内,没有人相信民营企业能做成水下探测这件事。
2013年刚开始创业时,魏建仓从孙海波、黄建两位个人投资者那里筹得了超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后来魏建仓得知,就连他的第一个投资人也不相信他能把这事儿做成。“孙总的爱人告诉我,当时孙总觉得我这个人挺好的,不赌博,不喝大酒。孙总很认可我们这些人,投资我们‘就当买彩票’了。”
四处找融资,魏建仓与泰达科技牵上了线,随后获得了1000万元的投资,泰达科技成为深之蓝的第一家机构投资人。有了这笔钱,刚起步的深之蓝终于可以潜下心来慢慢打磨技术和产品。
后来几年,深之蓝融资历程顺滑,甚至一年之内完成三四轮融资,估值也水涨船高。直到2020年,深之蓝完成两轮累计超3.2亿元融资,并完成股份制改革,之后便推动了动科创板IPO进程。今年5月,深之蓝宣布获得3.7亿元授信签约以及1.8亿元股权融资。
根据辅导备案公告,深之蓝无控股股东,单一第一大股东为魏建仓,直接持有公司23.64%股份,此外魏建仓通过担任天津龙潭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10.79%的股份、通过担任天津龙之蓝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6.92%的股份。因此,魏建仓合计控制公司41.35%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创立于天津,深之蓝在这片滨海之都生长并崛起壮大。谈起在这里的成长岁月,魏建仓曾十分感慨:“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很多人不理解,但政府却很‘懂’我们,经开区为我们量身定制了生产制造基地厂房,高新区为我们建设了一个大水池,供我们展开实验,‘海河工匠’建设工程还让我们留住了人才。”
亲历了天津这些年的产业更新与迭代,魏建仓认为,“作为创业企业的代表,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营商环境。办企业就像种庄稼,创业企业就是一粒种子,政府打造的营商环境就像土壤,种子必须要优秀,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坚信,未来5年,政府的扶持政策更好,天津的营商环境将更优。
天津,正越来越「硬核」
一个个IPO赶来
提到天津,大家总会想到“曲艺之乡”,但其实这里已经诞生了一个个IPO。
首先是医疗健康产业。2021年12月,伴随医药巨头凯莱茵正式挂牌港交所,完成“A+H”两地上市,天津医疗产业版图再添一笔新色。除了凯莱茵,这片北方明珠还诞生了诸如康希诺、诺禾致源、高济医疗等明星医疗公司。
作为打造“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之一,天津在生物医药产业上布局正酣。这里有一组数据:截至“十三五”末,天津聚集生物医药企业500多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5%,基本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武清、北辰、西青、津南各显“神通”的发展局面。
其中,在打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天津滨海新区有了自己的样本,以“主导产业+主题园区”模式领跑,预计到2025年将成为国内首个千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年营收将达到1000亿元。
天津集成电路产业也正在强势崛起。2022年4月,天津冲出一个芯片IPO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女掌门人荣秀丽完成IPO敲钟。成立于2010年,唯捷创芯落户于天津开发区,集结了一个庞大的投资方军团,既有华芯投资、元禾璞华、华登国际、贵人资本等一众VC机构;也不乏联发科、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知名手机厂商。目前,唯捷创芯最新市值260亿元。
除此之外,这座滨海之城还培育出一个个超级芯片公司,包括我国第一个硅单晶和千亿市值的中环股份、超1300亿元市值的国产CPU第一股海光信息,以及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金海通、华海清科等。
虽然此前多年里,天津在我国集成电路江湖存在感并不强。但如今,天津正以设计业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打造国产CPU等关键产品竞争优势,推动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带动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协同,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其中,滨海新区以IC设计为主导,西青区主攻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津南区聚焦高端设备、材料领域2023年上半年天津集成电路产量11.32亿块,稳健发展。
放眼整个天津,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这12条重点产业链正不断壮大,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更新的根基。
这里,科技底色与创投基因越来越浓。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夏正淮谈到,为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设立天使母基金,采取“1+N”模式,设立1只市级天使母基金和N只区级天使母基金,形成目标规模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群,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和优秀投资团队广泛合作,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资了华海清科、井芯微电子、爱思达航天等691家科技型企业。
当时天津市金融局副局长黎红披露一组数据:前9个月,天津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60家得到了约300只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股权投资,推动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在全市72家境内上市企业中占比20.83%,位居全国第5名。
他表示,将聚焦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项目,加快“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步伐,其中一项是制定实施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印发上市支持政策及工作指引,精准支持科技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历史悠久的天津正在苏醒。放眼望去,一支来自天津的IPO军团悄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