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4 13:51来源:[db:来源]作者:[db:作者]点击:
有人对最近几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里的高频词进行了统计,今年的20届三中全会中,高频词“开放”、“改革”和“安全”出现的次数在历届中居于前列,其中“开放”与“改革”的次数仅次于第18届三中全会,而“安全”的次数更是居历届之首。
我有一个坏习惯,当每次国家有大政方针时,总忍不住拿着这些对比我们所在的直销行业,这次也不例外。对比之后,忍不住认为:开放、改革与安全,这不正是直销行业当前所需要的吗?
先说开放。
我历来认为直销是个半封闭的行业,也曾专门写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直销的未来在于开放。
为了阐述直销行业不开放的现实以及需要开放的必要性,我试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直销企业的数量。2024年5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1804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5517.7万户,这么多的企业,直销企业多少?在册登记的仅88家!这一数据自2019年以来,5年的时间只有减少没有增加。就这一没有企业进入的现实来说,很难说直销行业是开放的。
第二,直销进入中国34年,大家认为融入到大众社会了吗?可能很多人并不认为。实际上,直销如果不能融入大众社会被老百姓所普遍接受,根本做不大。但是直销行业要融入大众社会,就应该秉承着开放的态度。
开放意味包容、尊重与多元,但是直销行业缺少这种开放心态。比如在一些直销人对待外资直销企业的态度上,不是包容外资直销企业,根本上就是敌视,这当然是因为一些内资企业的教育出了问题,把狭隘的爱国主义也伪装成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如果中国直销抽掉外资直销企业的市场份额,内资直企还能占比多少?能有如今总业绩的一半吗?可能未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中国直销规范经营上,说外资直销企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示范性作用应该也并不为过。但这些都不会成为一些直销人不抵制外资直销企业的原因。
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外资企业,前段时间看到了组数据:外企以不到全国企业数量的2%,贡献着超过全国1/4的工业利润、接近1/6的税收、超过1/3的进出口、1/5的研发投入和一半以上的技术进出口,以及城镇就业的接近1/10。这就是开放带给中国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这种角度来说,中国直销行业要开放,就应该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除了要让更多国内企业进入直销以外,不妨也引进更多外国直销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国外直销企业同台竞技,才会真正诞生世界级的民族直销企业。
再说改革。
直销行业的改革,真是一言难尽。
事实上,从无店铺经营到店铺+雇佣直销人,这是第一次大的改革,第二次是两部条例颁布实施。此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并不多,算是小修小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像是一场被迫的转变,而非改革。
中国直销需要改革。直销进入中国三十多年,其社会形象至今仍被误解、被异化,这本身就说明行业需要改革。这场改革不是企业内部的奖金模式的调调整整、创新创新,而是要充分考虑到直销行业的持久发展问题,保护消费者、直销人和直销企业的合法权益问题,从宏观上去排兵布阵。但这个问题的责任可能未必在于企业,毕竟中国直销一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管理协会。
改革毫无疑问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好在两部条例修订在即,曙光已现。
最后说说安全。
如果回过头来看,“权健事件”算不算是提前引爆了直销行业的一颗“雷”呢?就像恒大之于地产。
要知道,从2005年两部条例实施一直到2019年之前,直销行业的高歌猛进就如中国地产。在这种狂热当中,如果连续数家企业相继暴雷,会不会带来直销行业系统性的风险?事实证明,一个权健事件,加上百日行动的整顿,直销行业就遭受巨大的挫折,这本身是不是就说明了行业在那个阶段的脆弱性?
对于这段历史,有些有识之士以行业发展周期的眼光来解读,我认为也很有道理。从2005到2019的大繁荣,直销吸引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人,促进了直销行业的虚假繁荣的泡沫。也正是这种原因,行业安全前所未有的凸显,最终因为企业的暴雷而引起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所以,与其说2019年是权健暴雷,不如说是这颗雷让直销行业惊醒,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颗雷只是对已经惊醒的企业和团队有用。一些直销企业或是团队仍然不注重安全问题,或自以为很安全,一出事,几年的辛勤毁于一旦。
安全问题是很多直销企业和直销团队面临的大问题。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前,国家对安全问题都如此重视。面对修例前夕,直销企业和团队又怎么能够掉以轻心?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直销的未来在于开放,要开放就必须改革,在改革和开放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安全问题。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